2000年以来中国最好的话剧

来源:leyu乐鱼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3-23 13:20:58

  尽管刨除了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但还是涉及到了传统的以北京人艺为代表的中国现实主义话剧、以林兆华和某编剧为代表的实验戏剧和以孟京辉为代表的先锋话剧以及前两年以王翀为代表的比较流行的新浪潮戏剧。

  一般来说,戏剧的范围比话剧更加广阔,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包括舞剧、音乐剧、戏曲、话剧。

  但是最近这几十年,从《屋外有热流》、《绝对信号》等实验戏剧开始,演员之间的对白被削弱了,更增添了无数新鲜的技巧和表现手段,所以除了现实主义话剧之外,其余的统称为戏剧。

  2000年以来,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多,话剧、剧场确实开始普及。

  但是,话剧市场到现在都尚未成熟,虽然也有很多好剧作、满分剧作,但仍然还有一些垃圾,打着“高雅”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

  现将本人以为最好的一些话剧按年代梳理如下(仅代表个人自己的观点,且由于话剧是现场艺术,需要现场感受,但我生活在北京,又穷……所以只梳理北京的剧作):

  一位深受战乱之苦的女人梅加,有条件地救出了敌方士兵、死囚斯特科,迫使 他找到了被其奸杀后埋葬的爱女和另外 22 具年轻女人的尸体,并用尸体搭建起一座揭露战争真相的纪念碑。曾经拒绝道歉的斯科特请求原谅,然而梅加能够原谅他吗?……

  这部剧2000年在中国首演,2005年再度演出,被称为“为中国话剧补钙”之作,并以其深度挖掘战争背景中的人性救赎感动了千万观众,也令当时的戏剧圈震动。

  媒体说这部剧“灵魂的震撼力、人性的感染力、视觉的冲击力,使全剧憾人心魄”,不是溢美之词,但是。但是,这部剧大部分的冲击力来自于剧本。

  这是加拿大作家考琳·魏格纳的作品,全剧只有两个人,却成功地让观众面对了战争的悲苦。

  晨曦中,正值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们,相约生机盎然、充满灵性的森林,她们祈愿跳舞、尽情嬉戏,甚至赤身裸体,用最本真的方式宣泄情感,赞美勃发的生命……

  少女们的放浪形骸被牧师帕里斯看见,惊恐中,帕里斯的女儿病了,居心叵测的人说她是中了妖魔邪祟。一时间,萨勒姆小镇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压抑人性的清教戒规和来自人心深处的恐惧,使萨勒姆小镇笼罩在浓浓的阴影之下。

  帕里斯为了保住牧师的职位,请来贝弗利的黑尔牧师帮助肃清女巫。黑奴帝图巴屈打成“招”。艾比盖尔原是普罗克托家的女仆,因与普罗克托发生,被伊丽莎白逐出了家门。她便利用指控女巫的机会报复伊丽莎白,说毫不知情的伊丽莎白是女巫。被艾比盖尔为首的姑娘们指控为女巫的人慢慢地多,许多无辜的村民被卷进了这荒诞愚昧的黑色旋涡。萨勒姆小镇人人自危,血雨腥风。

  普罗克托为拯救妻子的性命,说服了家中女仆玛丽,来到法庭戳穿了谎言,说出了真相。关键时刻,在法庭的威逼和艾比盖尔等人的伪证下,玛丽推翻了自己的证词,并反诬普罗克托也是魔鬼的代理人,普罗克托因此入狱。

  法庭众人诱逼普罗克托在忏悔书上签字。在良心和谎言,生与死之间,普罗克托终于撕毁了忏悔书,选择了良心,选择了绞刑架……

  原剧作中,所描述的压抑气氛和迫害,展示了强权统治下的人心危殆、人性沉沦,以及人在与邪恶势力对峙中的失败和毁灭。而那些保持尊严、坦然面对死亡的正义人士,则是我们该崇拜的楷模。

  唐时,渔阳燕市少年,与牙将张婴之妻通奸。某夜张婴醉归。张妻忙将冯燕藏起。不想张婴醉卧时压住了冯燕放在椅子上的巾帻。待冯燕欲逃时,示意张妻将那巾帻拿来。张妻悄然而到张婴身旁,彼时巾帻压在张婴身下,张妻会错了意,以为冯燕是要张婴腰间的刀,而要杀自己的丈夫。遂悄然将刀抽出,递给了冯燕。冯燕原想戴着巾帻跑走,不想这女人拿了一把刀给自己,“我要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刀。”罢,罢,这样的女子心也太毒,一刀把女子砍了。戏的由头是这个。大量的戏是关于现代某剧团男女主演对于情人关系的争论。

  一直到今天,《我爱桃花》这部剧仍然在首都剧场的小剧场演出。这足以说明它生命力之顽强。

  这部剧有《暗恋桃花源》的味道,跳进跳出更符合大陆人的话剧风格。虽然我一直不喜欢任鸣导演,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部剧代表了北京人艺原创小剧场剧作的风格。(当然,这种风格在今天已经快要被打破了,我喜欢,嘿嘿)

  《北院南街》是出现代京味儿戏。讲述了一个在特殊时期北京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座北的老街、朝南的小院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现代的气息,使人联想到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出戏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特殊时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和普遍心态,表达了他们的精神气质。

  《北街南院》是非典时候的故事,我之所以选这部剧,正是因为它所讲述的特殊时期的寻常故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朱旭老爷子和吕中奶奶的联袂主演,以及顾威先生作艺术指导。

  当时濮存昕、杨立新、吴刚、王刚、张万昆这些演员,还在里面演着他们的孩子和龙套。美好到疯狂的2003年。

  他们谈,谈1941年的战争,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他们谈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还谈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体……

  他们谈这谈那,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沃纳·海森堡和尼尔斯·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谜一样的会见。

  简单的舞美,简单的服装,一切都是白的,白的天,白的地,甚至打开房门,是白的光。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北方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卷。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烈情节。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白鹿原上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的风风雨雨,王旗变幻,国恨家仇,交错缠结,冤冤相报……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这是陈忠实《白鹿原》小说的忠实呈现版本。只不过编剧孟冰把它缩小到了舞台上能够呈现的样子。说起舞台,不得不佩服人艺的舞美设计——易立明先生、戴贵江先生。这两位把舞台做成了一个大斜坡,从房屋到沟坎,从草垛子到手推车,舞台的容量被大大加强,而出色地舞美又使得以濮存昕、宋丹丹为代表的演员发挥得更出色。老腔的运用,线年,国家话剧院,孟京辉,《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两只狗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他们寻找幸福的生活,寻找伟大的理想,然而城里的世界并不象他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四处碰壁之后,他们对生活产生了各种意见,这些意见是他们简单纯洁的头脑没办法理解的生存难题。为了可以吃上一口饱饭,来福和旺财在街头卖艺,参加明星选秀进入娱乐界,去当保安,被富人收养又被抛弃,被打狗队打得遍体鳞伤,最后,他们决定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管生活有多艰辛,一定要勇敢地走下去!

  孟京辉导演继《恋爱的犀牛》之后的力作,主打搞笑,也确实完成了搞笑的任务:演出过程中,拿到了630次笑声,140次掌声。差点笑断气。

  孤独、忧郁的数学女老师叶琳娜·谢尔盖耶夫娜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个飘雪的寒夜,四名热情的学生会来为她庆祝几乎淡忘了的生日;她更没想到,灿烂的鲜花里,藏匿着一场青春的“游戏”。

  “游戏”缘于一把“钥匙”。孩子们要借用它打开存放考卷的保险柜,他们带来了正确的答案,企图调换;他们是即将毕业的十年级学生,不理想的毕业考试成绩将毁掉美好的未来;而叶琳娜恰好保管着钥匙,可她拒绝交出……

  “游戏”进行中,理想与实用、封闭与袒露、真实与谎言、激情与冷漠、执着与困惑、规则与无忌、坚守与摧毁、昨天与今天,在较量、搏杀!

  楚汉之争,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一段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巨鹿之役、鸿门之宴、鸿沟协定、垓下之围、舞剑别姬、乌江自刎……文艺家们历来咏叹不绝。西楚霸王项羽,学术界、戏曲舞台或是民间,都记住了他的粗莽勇武,甚至缺少谋略。

  《霸王歌行》中的项羽却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天真任性爽直磊落,他鄙视贪生怕死,鄙视阴谋诡计,他崇尚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崇尚祖父项燕那种坦荡悲壮的生命终结。他决定要杀刘邦并非是与他争夺地盘的需要,他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个市井无赖。可已经闪露寒光的青锋剑终究是插回了剑鞘,只是由于那一刹那,亚父范增“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如此,光明正大的较量便成了鼠窃狗偷的阴谋!一个一生追求坦荡的人如何能容忍阴谋?历史证明,这一插入剑鞘铸成了大错,历史的紧要关头,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项羽的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是与自己深爱的女人一马双跨,逍遥于山水之间。虞姬说:“这样一个世界不好,是因为总有人要用刀说话。”项羽记住了,因为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不用刀说话,用人格魅力和高尚。这样,他们的相爱,他们的生死与共,便矢志不渝。

  楚歌阵阵,悲壮悠扬,仿佛自天而降。“汉兵已掠地”,将项羽逼到了乌江边上。都听得京剧里虞姬唱“大王意气尽”,而真正的虞姬,对项羽,既不埋怨也不惋惜,她深深地理解他,平静如水,拔剑自刎。作为项羽的女人,她和项羽一样,不为其他,只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北平解放的前一年——1948年的夏天、秋天和冬天。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他们形形而性格迥异,有的爱钱如命,有的谈吐刻薄,有的心胸狭窄,有的猥琐木讷,有的病入膏肓,有的隐私诡异……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这些小人物穷困潦倒,饱受苛捐杂税、物价飞涨、恶人横行等等社会弊病的折磨,却在绝望之余对未来怀着深深的期待与憧憬。腐朽的社会坍塌了,它无法泯灭人性的美好,更无法阻挡新生的快乐和扑面而来的光明。哀伤之后,曙光悄悄降临,旧的去了,新的来了……

  我很难说出来这部剧好在哪,出色的台词?精巧的舞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都有,都是满分,可哪一个是最能打动我的呢?

  刘恒编剧,从初稿到最后一共改了十几遍,从最开始的污言秽语满天飞到最后的克制而放肆,参加剧本评审的老师说,光是剧本的创作过程,就可以写成一个凤凰涅槃的故事了。

  林兆华导演,彼时大导73岁,身体硬朗,创作热情极高,在排练厅里跟演员一遍一遍过戏,真正地做到了“戏比天大”。

  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马新耀、兰法庆、郭奕君、荆浩、傅伽、雷佳、何靖主演。

  (2019还会再演……谁跟我去人艺门口排队买票啊……要前一天下午到售票中心等到第二天上午八点开票……)

  抗日战争爆发期间,由北平迁往重庆的喜剧剧团的一名编剧前往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将自己新创作的剧本呈交戏剧审查科刚调任的审查官审查。然而刚从前线负伤归来的审查官,厌恶戏剧,而且剧本本身更是不可救药。 心怀梦想又肩负整个剧团生存压力的编剧一次又一次拼命地完成审查官苛刻的剧本修改意见,但是七天后……

  完美的剧本和无懈可击的演技,首演谢幕的时候,观众死活不让走——当时人们追星还没这么疯狂,纯粹是因为太好看了。

  离家出走独自闯荡的海归女陈爱林,因父亲突然离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居甲子园,愕然发现她的家已经变成了一所老人院!这里住着形形的暮年老人。乐天的退休建筑师黄仿吾;优雅的美籍华人彦梅仪;沉迷易经风水人称半仙的老姚;头脑不清的军人金震山和口无遮拦的金奶奶……原本活得安闲自在的老人们和心事重重的的陈爱林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掀起靡然风波!历尽人世的耆英们,以他们的人生累积和历练接受挑战,从而泄露出他们各自不为人知的秘密……黄仿吾和这座神秘房子的渊源,令陈爱林震动。现实与过往,利益与信义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牵连。这一切解悟了爱林困惑的迷途,寻回亮丽的关爱人生。

  当他们站在台上的时候,我能看到的,是所谓的“匠人”的精神,是真诚的体验派的表演,呼吸之间都是人物,而且,八九十岁的人,台词依旧硬朗,大剧场最后一排的人依旧能听得清清楚楚,必须得说,这是线,国华话剧院,孟京辉,《空中花园谋杀案》。

  垃圾处理场,一辆被垃圾掩埋的劳斯莱斯汽车,车内无人,现场留有大量血迹,并散落部分燃烧过的纸灰,一堆猫毛和360块钱,经查明这是房地产大亨汪总的,汪总离奇失踪,ATM机里惊现残肢,警方初步断定这是一起恶性谋杀事件,为了找到杀害丈夫的凶手,汪太悬赏了一套楼王,名叫空中花园,究竟是谁杀了汪总,谁是凶手?整个城市为了空中花园而疯狂!新的谋杀即将开始……

  孟京辉总有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有时候好用,有时候不好用。这部剧是恰到好处,歌也不错。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小说已经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张艺谋的电影版也非常动人。孟京辉的话剧版则让人撕心裂肺——当然也要归功于黄渤的演技。

  当亲人去世的时候,很多演员表现悲痛的方法是大吼大叫流眼泪,而黄渤则拿了一瓶水,边走边洒,最后浇到了自己的头上。那一刻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不能呼吸,配合着红色灯光和弥漫的烟雾,仿佛我也成了那个失去所有亲人朋友的孤苦无依的人……

  故事发生在 1944 年夏季,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法国北部某镇,五名法国抵抗运动男女游击队员战斗失败被俘虏,恐惧与仇恨交加,他们已没有秘密可守,等待他们的将是白白受折磨,死亡与痛苦一直笼罩着他们。“法兰西民团组织”法西斯分子的拷打开始了,惨叫声声,血流遍地……就在此时,唯一逃脱的游击队长被当作身份不明的人也关了进来。他没戴手铐,但肩负着通知战友改变作战计划、免遭歼灭的使命。对于队长的到来,有的俘虏感到绝望,有的反倒高兴,有的相比之下更觉得不幸,所有人都面对严峻的选择……

  爱与恨、亲与仇、生与死、勇敢与怯懦、崇高与卑鄙、人性与,都交织在一起搏杀、较量。

  这个艺术家的助理还是艺术家的疯狂的崇拜者,他也想成为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

  罗斯科经历过类似于奥斯威辛的苦难,他终日生活在一个不透光的工作室里,画着一个又一个魔幻的方块,看着色彩扩张,融合,流动。

  坎年少成孤,父母被杀的记忆永远存在于他记忆的表层和深处,他向往成为一个画家,只是他的创作理想在一开始的时候看起来还是那么不合时宜。

  罗斯科跟他的朋友一起,把立体派踩在了脚下,击碎了他们,然而他刚刚站上所谓的艺术巅峰,享受最高的出价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也即将被粉碎被碾压被抛弃。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怨天尤人抨击社会的浮躁,“哪里有很好?我们从来都没有很好。”他抱怨没有人懂他,他抱怨世界变化,他觉得举世皆醉我独醒。只是他的助理,他一直以来的崇拜者他的朋友乃至知己告诉了他真相——即便有人理解你,你也不会相信这人的存在;你在自己的世界里意淫了太多,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沉迷。

  罗斯科需要一个助手,所以他的经纪人就给他找来了坎,一个为了生计更为了艺术甘愿为他做助力的小伙子。见面之初,坎对罗斯科的崇拜溢于言表,他想在这个偶像面前好好表现,他想聆听这位使他五体投地的艺术家的教诲,他想观察这个特立独行艺术家的绘画技巧。但是这样一个时间段的罗斯科倨傲冷慢,一如他蔑视所有的世人:“尼采看过吗?叔本华看过吗?弗洛伊德看过吗?都没看过那我怎么和你谈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坎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也开始自己的创作,他跟罗斯科的交流慢慢增多,感情也有了基础,只是罗斯科的傲慢和偏见、轻视,让他难以寻找到自己被人认可的感觉。时间又过了几个月,或者是一年,他们终于变成了挚友,还可以说坎成为了唯一一个懂得罗斯科的知己。但是这时候,新的绘画风潮开始崛起,新的势力登上了艺术舞台,总把自己闷在屋子里的罗斯科接受不了被打碎的命运,但是又不忍心让坎与自己一起被时代抛弃。于是,他解雇了坎,赶走了他,让他进入了光明;而自己,用血液画下了最后的一个色块。

  机缘巧合我坐在了第一排,演员的台词动作甚至眼神都轻易地看在眼里。当他们开始互相表达“红色是什么”的时候,当坎说清晨的太阳是一种心情一种状态种感觉的时候,当罗斯科声嘶力竭地喊出“撒旦”的时候,我被震撼了,我感受到一种对于一种事物喜欢的绝望。

  后来,他们开始刷底色。红色的颜料从他们的刷子里飞出来,落到舞台上,落到塑料布上,落到我的脸上脖子上衣服上,红色,到处都是红色,漫天漫地空气中流动的全都是红色,生命的红色,鲜血的红色,不停爆发无法抑制的红色,决堤一样地流出,倾盆一样地落下,那是生命力,是活力,是按捺不住的表达的欲望,是激荡的时间中唯一可以留下的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独木。

  当真相大白,当罗斯科最后的遮羞布被坎一把拉下,罗斯科打电话给四季大饭店解除合约的时候,坎为他高兴,而他要解雇坎。这不是抛弃不是放弃不是被羞辱之后的报复不是任何贬义词语可以沾染的行为,他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放手——去更广阔的天空飞吧,去阳光下见识世面吧,去找到更多能理解你能跟你一起奋斗的同龄人交流吧!你们会创造另外一个奇迹!尽管,你们要先踩碎我。

  坎走后,罗斯科割断了自己的动脉,他把血泼在了画布上,完成了最后的杰作,也是他最后的反抗。他打赢了金钱,却败在了他日夜追寻的艺术手上。

  看着一大块的红,心里很难受,有些抱怨编剧的无情。但是罗斯科理应有这样的结局,因为他是艺术家,他有自己的理想,这是他最后的升华,是他对一场必败战争的最后的反抗!虽然输了,但无上光荣!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慈禧等人的活动为脉络,以求变图新改变晚清落后挨打的局面为中心事件,以北京法源寺为核心场所,描绘了从1888年到1927年之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剧本改编上截取1898年9月11日至21日十天之内的时间作为核心的舞台时间,选取书中描绘的光绪召见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张形成、谭嗣同侠之大者的风范、梁启超西学求新的追求,展现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灯光、音效对人物塑造都是加分项,但应该改名叫《戊戌变法及康有为和谭嗣同》。住持和小和尚的设置很有意思,不停打破既定的场景,用小和尚代替观众突破第四堵墙,让观众时刻保持清醒。双方对峙诉说,把已知固有的观念打破,无论是微信还是顽固,无论是光绪还是慈禧,或者谭嗣同荣禄康有为袁世凯,任何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而非既定的脸谱。椅子的设置和投影也是加分项,话筒看似多余其实也还有点意思。配乐出现了无数次好妹妹,但是奇妙地没有违和感。演员们大多可以,几位老戏骨简直超神,周杰的出现也没跳戏,顽固派的青年官员颜值爆表了。

  他们相遇,他有女朋友;他们相遇,他有妻子;他们相遇,他们相爱了;他们回她的房间,她赶他走;他们回她的房间,她留他,但他走了;他们同居了;他们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了;他们因为没感觉分手了;他们因为出轨分手了;他们没任何原因地分手了;他们有了新伴侣;他们又在一起了;她得了癌症;她没得癌症;他挽留她,他们准备好在一起了。

  自从《雷雨2.0》开始,王翀就一直尝试着用新鲜的技术方法来重新结构线年,一个近乎完美的作品出现了——《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

  很难给这部戏一个差评,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习惯了镜头下的叙事,而这种叙事又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甚至消失一秒钟都让人觉得窒息。

  “我们的时间是相同的,结局是相同的,但是每一次都能遇到你,线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白鹿原》。

  人活一辈子就是活一张脸,这张脸不单单是面子,还是骨气,精神,一个民族的傲骨。然而这种精神又有什么用呢?黑白颠倒日夜不分的日子里,我们都是悲剧。一部在舞台上重现五十年历史的话剧,可以可以称为史诗了。音效营造气氛,歌队和舞美把整个剧从六点五分提升到了七点五分。美中不足的是灯光和几个演员。关于舞台上呈现的小说中真实出现的场面,真的很棒。没有过度也没有避开不谈,特别好,是个加分项。满分10分的线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人民公敌》。

  一个沿海的小镇,因投资发展温泉浴场的计划而即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走向兴旺,人类对于具有医疗价值的温泉充满了希望。然而,小镇的医官斯多克芒却发现,市内的制革厂正在污染温泉的水源,并已导致一些游客染上了严重的疾病。 为了小镇的声誉与利益,斯多克芒身为市长的哥哥开始慢慢地向弟弟施压,阻止他向公众公布事情的真相。斯多克芒却拒绝妥协,直到与哥哥彻底决裂。 在市民大会上,一心要将实情公诸于众的斯多克芒却最终发现了自己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原先的盟友都因种种原因与自己对立。在被煽动的民众面前,斯多克芒成为了企图摧毁小镇财富的人民公敌。“世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斯多克芒坚守着自己的判断,无论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人艺版《人民公敌》中,林兆华又一次实验性地进行了高行健对舞台上演员的三重性论断。但是林兆华在舞台上表现成为演员、演员扮演的演员和演员扮演的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三种,对演员本身来说表现得更为容易,整个剧作也更具有喜剧效果。其实一直很担心这部剧是否会沦为有形式无内容的喜乐小品,但是在第四幕中,开着场灯召开公民大会的设计已经让所有的观众成为了所谓的“人民”,每个人都参与了把一个人塑造为人民公敌的过程,而其中演员扮演的演员不停地对群众演员示意、操纵整个演讲过程的动作又带着很大的讽刺意味。而整剧演出过程中,所有演员显露无疑的小心思小设计又给剧作添加了对“演员”这一个角色的小讽刺。加上台词中出现无数次、场上却从未出现的“大导”,执行导演胡军的胡乱导演,这部剧构成了三重讽刺:一对演员,二对导演,三对现实。作为一个参与过保利版《人民公敌》演出的群演,其实很担心大导会像某些导演一样一成不变(如某巢导演孟某某),但是大导没有,他把剧作重新解读重新架构,最终所呈现的作品比保利版的更加厚重,也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17岁的少年艾伦极其爱马,却因刺瞎了六匹马的眼睛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心理医生狄萨特在对艾伦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的过程中,渐渐走进了少年敏感而孤独的内心世界。随着治疗的深入,狄萨特医生发现,不仅仅是艾伦的不为人知的境遇被发现、被揭开,他的内心世界也在发生着某种微妙的变化。究竟是谁,什么,最终被“治愈”呢?

  挚爱与背叛,敬畏与杀戮,是保持野性而后被杀死,还是带着马嚼子假装幸福地活着?

  而王家骏这个演员,已经三十多岁了,演十七八岁的小孩竟然丝毫没有压力(对比他在《合同婚姻》里完全失败的30岁角色,真的很神奇),让人惊叹。

  我活着是为了唱戏! 一代名伶刘振声恪守着梨园行的本分,踏踏实实唱戏,老老实实做人,以出色的戏曲功底与足以服众的艺德成为艺界翘楚。于他而言,戏不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更是一生不得松懈的至高追求。 然而艰险的世道却总与刘振声的理想背道而驰。面对流氓恶霸对自己的刁难,小报记者对戏曲行业的无理取闹,寄予厚望的亲传弟子凤仙对艺术的背离,一代名优饱受打击。在绝望与痛苦中,怀着最后一点对艺术的守护与捍卫,抱恙在身的刘振声最后一次走上了自己为之坚守了半生的舞台......

  每个人都没错,可名角儿还是死了,死在他或者就为了唱戏的台上,死在自己坚守的玩意儿边,死在座儿的倒彩声中,死在传统和当下的传承矛盾里。

  面对传统,我们该怎么去办?“不是我守旧,是我守得还不够旧”的坚守?还是“祖宗也是改了他祖宗”变革?是迎合市场和当下观众换取满堂喝彩?还是坚持怎么学的怎么唱的从不变更?

  这是当下无数传统曲艺、手艺的疑问,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疑问——面对丰厚的遗产,这些遗产又不能为当下所喜闻乐见的时候,传承者该怎么做呢?又或者再换个问法,如果一成不变的传承与自己渴望的备受欢迎矛盾的时候,表演者又该怎么去办呢?

  名角儿刘振声在矛盾,他选择坚守。可他的戏越来越不卖座,即便自己一天两出戏,也留不住观众——他们更喜欢上海大世界的各色混杂,喜欢耍猴舞狮变妖怪,喜欢连台本的《西游记》《水浒传》,喜欢里面的奇幻和光鲜亮丽的演员,而不再喜欢《武家坡》《黄鹤楼》这些流传近百年的老戏。

  刘振声的大徒弟凤仙也在矛盾。她喜欢唱戏,她也感念师父救她于水火之中的恩德,可她更想要观众的欢迎,想把自己留在观众的心里,换取彩头和名声,以及财富。于是她追随杨大爷,收下杨大爷的礼物,想在扮演王宝钏的时候戴上金玉生辉的头面。

  最后凤仙跟着杨大爷走了,而刘振声则死在了台上。好在还有二徒弟郁仙,她在跟师姐的吵架中说,自己就想学会那些老玩意儿。只是,她还没学成,师父就没了。——那些肩负着使命的传承者,终究是断了传承。

  这绝不是一部老老实实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戏剧,因为它始终有一个讲述者:琴师。

  戏还未开场,琴师就在,戏在进行时,琴师还在。他就在下场门前侧的角落里,拉着胡琴。而胡琴时而高亢时而愤惋时而悲凉的调子,不仅在给京剧伴奏,还是剧里面的人物的命运,更是千百年来传统艺术的遭遇。

  这个旁观者仿佛事不关己地讲述着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一切,却又似乎在向自己发问:

  只是第三幕里浑似灵堂的设计和第一幕里祖宗排位,混同着同光十三绝的画像,在《上天台》的唱段里,渐渐远去了。

  鉴于舞美灯光服装化妆,以及导演对田汉剧本的重新创造,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剧了。

人到中年混得再难也要劝说儿女别做这6个工作工资再高也不干

 

清军围攻太平军3年之久直到此人出现3天就攻破了天京城